必威体育平台,必威体育app

图片

仁寿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仁寿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3-03-15   作者: 点击数:  
 索 引 号  1778711277/rsxzf/2023-0001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日期  2023-03-15
 发布机构  仁寿县人民政府      
 公开程序  经本单位审核后公开

文件解读

仁府发〔2023〕3号


各镇乡(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级各部门,各园区管委会:

《仁寿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仁寿县人民政府

2023年3月13日


仁寿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4

第一节 发展基础4

第二节 发展机遇7

第三节 面临挑战8

第二章总体要求8

第一节 指导思想9

第二节 基本原则9

第三节 发展目标10

第三章主要任务14

第一节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14

第二节 提供优质公共卫生服务19

第三节 打造眉山城市医疗副中心24

第四节 建设新时代中医药强县30

第五节 夯实基层医疗卫生体系33

第六节 全周期保障重点人群健康39

第七节 做优做强做大健康产业46

第八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48

第九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51

第十节 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55

第十一节 强化卫生健康信息联通57

第十二节 推进重大项目工程建设59

第四章组织保障63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63

第二节 健全投入机制63

第三节 加强法治建设64

第四节 动员各方参与65

第五节 注重宣传引导65

第六节 强化监测评价65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仁寿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仁寿全面融入成眉同城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眉山城市副中心的关键五年。为深入推进健康仁寿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根据《仁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眉山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纲要》和《“健康仁寿2030”行动纲要》,制定《仁寿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眉山市卫生健康委精心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推进健康仁寿建设,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指标和任务全面完成,全县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为仁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健康仁寿建设全面推进。县委县政府印发《“健康仁寿2030”行动纲要》,部署实施健康仁寿10大行动,为健康仁寿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4个、省级卫生乡镇17个、省级卫生村152个。健康促进与教育深入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

深化医改惠及全县人民。积极探索符合仁寿实际的医联(共)体建设模式,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精神卫生保健院与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建立松散型医疗联合体,通过专科联盟、远程会诊等方式引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县域就诊率逐年提升。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耗材加成,推进药械供应保障改革,全面开展药品采购“两票制”改革。

健康扶贫行动圆满收官。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每个乡镇和行政村均设置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贫困患者基本能够就近获得及时诊治。将全县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三重保障范围,减轻医疗费用负担。采取大病“三个一批”的分类救治措施,贫困人群健康保障水平全面提高。

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实施县中医医院新区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第二人民医院,汪洋中心卫生院,富加、汪洋、文宫、禾加、钟祥区域医疗中心,龙桥、涂家、玉龙、藕塘、元通、曹家、虞丞乡镇卫生院等17个建设项目,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显著改善,极大缓解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

卫生资源供给大幅增加。到2020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66个,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增长到6.8张、2.56人、2.8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成功创建成“三级甲等”医院,建成省级重点专科5个、市级重点专科7个,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大幅增加。

公共卫生服务扎实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实现确诊病例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目标。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创建成“四川省免疫规划示范区”。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母婴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四川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创建成果得到巩固。

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县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个,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中医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均能够开展6类10种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9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能够开展4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人才强卫战略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医卫腾飞计划”和人才强县、人才强卫战略,卫生人才资源总量稳步上升,人才结构与分布进一步优化,人才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县共有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127人,其中执业医师1372人,执业助理医师273人,注册护士2317人。3万人次左右参加培训,20余人通过在职学历提升取得研究生学历,300余人晋升高级职称,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多重战略机遇叠加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利好条件。“十四五”时期,仁寿发展迎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系列国家战略机遇,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将仁寿纳入全国百强县培育范围,市委赋予仁寿建设眉山城市副中心定位,将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利好条件。

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眉山城市副中心为卫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坚持“融入成都、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稳中求进”强县方略,做强“12345”战略支撑,强力实施“中强、北上、东进、西融、南联”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眉山城市副中心,将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卫生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卫生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人才科技信息化发展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新时代人才强县战略”为统揽,系统优化人才政策,推进眉山人才副中心建设,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5G、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与医疗健康领域加速融合,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城镇化加速伴随的环境污染、生活习惯等健康影响因素增加,对人民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现有卫生健康资源难以满足老年健康需求。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成为城乡居民健康主要威胁,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与肝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精神卫生、职业健康、地方病等方面问题不容忽视,新旧问题交织影响,给卫生健康领域带来一系列挑战。

同时,卫生健康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优质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卫生人力短板突出,基层服务能力依然薄弱。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凸显,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早期主动监测和预警能力不强,重大疫情救治设施不足,“平急”快速转化不够。医疗卫生机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机构之间衔接协作机制不健全,“医防”缺少有效融合,“上下”联动协作不足,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系统连续服务模式尚未形成。“三医”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仍待增强,人事薪酬等关键环节改革有待深化。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健康仁寿建设,加快实施健康仁寿行动,以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为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眉山城市副中心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发展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有效提升治理效能,为全面推进健康仁寿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健康优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在资源配置和投入上加大向公共卫生倾斜力度,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

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大力发展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加快系统集成改革,全面推进卫生健康政策创新、体系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展望2035年,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人民身心健康素质达到新水平,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和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中医药实现传承创新发展,健康环境明显改善,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左右,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健康仁寿。

到2025年,现代化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体系进一步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大幅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有效转变,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人民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提高1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同比例提高,健康公平显著改善,卫生健康综合实力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防协同机制逐步完善,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合理布局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中医院发热门诊及留观室、县二峨山医院(传染病医院)建设,加快禾加、彰加、钟祥和龙正等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智能预警、多点触发、快速反应、高效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优质卫生健康资源供给进一步增加,三级医院达到3家,力争建设省级重点专科11个,市级重点专科12个,急诊急救、感染、重症、肿瘤、呼吸、儿科、老年等专科能力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及全科医生队伍逐步壮大,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中医药强县建设取得新成效。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全程、深度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扩容延伸和服务质量提升,中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中医药传承发展迈出新步伐,实现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健康促进与教育扎实开展,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控制,重点人群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等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

——控制和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结核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持续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地方病危害,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

——卫生健康治理效能达到新水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和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执业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强化。

表1 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性质

健康

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3

>78.3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岁)

70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9

≤16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1.62

≤5.5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3.43

≤7.0

预期性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6.7

≤14.7

预期性

7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

92.31

92.6

预期性

健康生活

8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

≥25

预期性

9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1.8

2.65

约束性

1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万人)

36.6

38.5

预期性

11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8.5

<23.3

预期性

健康服务

12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6.8

7.0

预期性

13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

0.65

0.82

预期性

14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

3.12

3.9

预期性

15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6

2.85

预期性

16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8

3.8

预期性

17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

0.27

0.54

预期性

18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7.5

≥85

预期性

19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9.82

≥90

约束性

健康服务

20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

97.23

≥95

约束性

21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2.1

4.5

预期性

22

全县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10%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45%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约束性

23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

33

60

预期性

24

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三星智慧医院比例(%)

0

100

预期性

25

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7.98

<8

预期性

健康环境

26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0.2

完成市目标

约束性

27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完成市目标

约束性

28

国家卫生乡镇数量占比(%)

14.8

100

预期性

健康

保障

29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30

<27

约束性

30

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保持稳定

约束性

健康

产业

31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预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健全以县疾控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县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市疾控中心的业务指导,提高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能力,达到三级乙等疾控机构标准。实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以县疾控中心实验室为主体,构建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实验室参比体系,规范检测程序,强化质控管理。

二、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

强化乡镇(街道)公共卫生职能,村(居)委会健全公共卫生委员会,落实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职责。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层疾控、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接受县疾控中心对传染病防控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

三、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认真落实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并配备具备相应资质要求的人员。加强县疾控中心对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与医疗机构建立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哨点作用。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

四、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打通并强化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实现传染病报告信息实时直报和患者就医症状信息直接抓取。拓展信息报告渠道,建立实验室检测信息收集和动态监测系统,鼓励社会公众主动报告疑似传染病和异常健康事件。按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规范、时限和渠道等要求,依法依规落实信息报告责任,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首诊负责制。强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力,提高潜在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到2025年,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及时率达到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置率达到100%。

五、健全应急响应处置机制

建立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发现报告、风险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及医疗救治等环节职责清晰、无缝对接的工作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立与必威体育平台,必威体育app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应急指挥平台。

完善应急预案。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动态修订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提升预案针对性、操作性和约束性。建立定期演练机制,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提升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开展不同场景下的应急处置演练,缩短从常态到应急处置的转换时间。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工作机制,规范处置原则和决策主体,明确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参与范围、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首诊负责、会诊等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强化突发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中毒等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卫生应急队伍功能由单一向综合发展,融合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打造可以独立处置突发事件的“作战单元”,提升“第一时间反应、迅速到达现场、有效开展处置”能力。

六、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加快完善县级传染病救治网络,加强县二峨山医院(传染病医院)建设,加快建设禾加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彰加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钟祥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龙正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加强急诊、重症、呼吸、检验、麻醉、消化、心血管、护理、康复等专科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中心卫生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独立发热门诊,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标准化的发热诊室。推进县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应对重大疫情防控“平急”两用改造试点。

七、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健全以县人民医院为主体、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支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补充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实现全县院前急救网络城乡统筹、覆盖全面、上下联动。以仁寿“五高五铁、五纵五横”交通网络为基础,按照“城市地区服务半径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20公里”要求,增设2个急救站(点),全县急救站(点)达到20个。加强急救车辆和装备配备,重点配置负压救护车。加强县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完善覆盖全县的紧急救援网络平台,实现全县统一调度指挥。加强“120”指挥调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救护车管理、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各乡镇依托急救站(点)建立完善物资储备站。依托智慧仁寿平台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云平台,与县健康信息平台、二级以上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联通与共享。

专栏1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项目

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工程;实验室能力提升;疾控骨干人才培养(训);疾控信息化建设。

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县二峨山医院(传染病医院)建设;禾加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彰加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钟祥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龙正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加强急诊、重症、呼吸、检验、麻醉、消化、心血管、护理、康复等专科能力建设;增设2个急救站(点)。

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卫生应急队伍能力提升;卫生应急管理和专业人员培训。

第二节 提供优质公共卫生服务

一、加强传染病地方病防控

强化重点传染病防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优化防控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开展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强化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结核病防治网络建设,加强县人民医院结核病实验室能力建设,加强主动筛查和耐药筛查,突出学校结核病防控,实施结核病规范化治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加强性病艾滋病防治,突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落实宣传教育、综合干预、检测咨询、治疗随访、预防母婴传播等防控措施。有效防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肠道传染病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

加强重点寄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控。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通过卫生健康、农业、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畜牧等血防综合治理项目,彻底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压缩钉螺面积,强化对流动人口、家畜传染源和螺情的监测,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有效切断人畜感染血吸虫。在巩固传播阻断成果基础上,全县25个流行乡镇全部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进一步完善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建立并完善碘缺乏病流动及固定监测点,提高监测灵敏度和覆盖面,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监测。

强化疫苗预防接种。加强疫苗接种规范管理,持续宣传免疫接种知识和政策。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强全流程管理,确保接种安全。推动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加强免疫规划冷链系统和信息化建设。加大异常反应监测力度。继续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不低于90%。

二、实施慢性病防控五项行动

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对发病率高、筛查手段和技术方案比较成熟的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肺癌等重点癌症,针对高危人群开展人群筛查,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逐步扩大癌症机会性筛查覆盖面,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提升基层癌症诊疗能力。

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推进18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在医院就诊人群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推进在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设置免费自助血压检测点,引导群众定期检测,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对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规范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患者的管理和救治,推进高血压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协同救治网络建设。

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引导重点人群早期发现疾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积极引导40岁及以上人群、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接触者、有活动后气短或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者,每年进行1次肺功能检测。鼓励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加强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慢阻肺早诊率和规范化管理率。

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引导确诊糖尿病患者接受健康管理,推动医疗机构主动为糖尿病患者开具健康处方,开展饮食控制指导和运动促进健康指导,对患者开展自我血糖监测和健康管理进行指导。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

实施口腔健康促进行动。以农村人群、儿童青少年和高风险人群为重点,以口腔疾病防治适宜技术推广为手段,开展口腔疾病监测和高风险因素行为干预,重视龋齿、牙周疾病等常见疾病和口腔恶性肿瘤、发育畸形等重大疾病,强化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管理。到2025年,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30%以内。

三、提高精神疾病防治水平

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以县精神卫生保健院为龙头,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补充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加强县精神卫生保健院建设,充分发挥精神卫生专科特色。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100%设立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鼓励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及社会办医机构开设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争取上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县、乡建立“远程诊疗”模式。到2025年,县精防机构至少有5名专职精防管理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至少有1名专(兼)职精防管理人员,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经过精神卫生专业培训的专(兼)职全科医师。

加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推广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渠道管理服务,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综合保障水平。到2025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肇事肇祸行为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00%依法得到强制医疗或住院治疗,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件(事件)显著减少。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县精神卫生保健院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院内康复治疗,所有乡镇(街道)均设置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实现50%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85%居家患者获得很好的随访管理服务。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2022年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老年痴呆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严重精神发育迟滞六种重性精神疾病得到有效诊断治疗,焦虑障碍、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设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心理咨询(治疗)得到更广泛应用。

四、加强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

严格落实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标准管理制度,按照“最严谨的标准”要求,加强企业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备案,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并主动公开承诺。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培训和宣贯,强化标准实施。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到202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持续开展重点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提升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大力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加强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学校建设。

五、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实施国家、省和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主体责任,以县为单位推进实施并加强绩效评价。创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方式方法,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全面覆盖城乡社区和居民家庭,引导形成良好宣传氛围,不断提升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感受度,推进提高项目服务覆盖率、满意度。

专栏2 提供优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重大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人禽流感、SARS防控监测;流感、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监测和评估;青少年、成人烟草流行监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肿瘤随访登记、死因监测;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及学生常见病监测。

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血吸虫病防治;地方病防治。

慢性病综合防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癌症早诊早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干预;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口腔疾病综合干预。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促进:县精神卫生保健院建设;县人民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农村癫痫防治管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心理治疗师培训;心理救援应急队伍建设。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项目扩面提质、优化内涵。

第三节 打造眉山城市医疗副中心

以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学教育、临床科研、医院管理提升为重点,建设高水平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打造医疗技术领先、医疗质量过硬、医疗服务高效、医院管理精细、满意度较高的县级公立医院,有效落实县级医院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建成眉山城市医疗副中心。到2025年,三级医院达到3家,二级甲等医院达到3家。

一、打造全省县级公立医院标杆

以建立“立足仁寿,辐射周边,省内闻名”的县级综合医院为总体目标,积极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技术指导,深化与眉山市人民医院的合作,全力打造全省县级公立医院标杆。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每年至少新增技术项目15项。建成仁寿县域内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建设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力争建成独立或联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培养省级名医1人以上、市级名医10人以上、县级名医25人以上,学科带头人及业务骨干30人以上。到2025年,力争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13%,高级职称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26%。

二、建成全省中医特色突出的县级中医医院

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巩固县中医医院“三甲”创建成果,力争综合服务能力位居全省县级中医医院前列,成为中医特色突出的县级中医医院。统筹一院两区发展,建设智慧医院、数字化医院。完善儿科、老年病科、病理科、感染性疾病科等科室设置,强化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积极建设规范化培训基地。做强特色优势专科,力争建成心病科等4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脾胃病科等4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新引进硕士以上学历专业人才20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增加30名。完善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激励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中层以上干部选送华西医院管理MBA培训班进行医院管理培训。

三、建成全省一流县级妇幼保健院

推进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在2022年建成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打造成区域妇、产、儿健康服务中心和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县级妇幼保健院。加强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省妇幼保健院以及成渝地区高水平妇幼保健机构合作,积极争取业务指导和人才培养,重点提高危急重症与疑难疾病诊治能力。完善四大部间的协作与转介,全面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妇幼健康大保健服务。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力争产科、新生儿科创建省级重点专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突出妇幼保健与中医特色。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建强学科带头人队伍,积极引进省级医院高学历、高资历专家作为医院学科带头人。推进“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达到智慧医院3星水平。

四、建设高水平县级精神卫生保健院

加强县精神卫生保健院建设,创建二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根据医院业务发展与群众健康需求,合理配置、更新医疗设备,基本满足精神卫生服务需求。深化与华西医院合作,做好做优华西网络医院,常态化推进三级甲等医院精神专科专家来仁寿坐诊。到2025年,增加开放床位100张,实现常住人口每万人拥有精神科床位5张以上;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达到140名以上,其中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5名以上,护士(护工)达到115名以上,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基本满足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派医护人员进修和专科培训,开展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提升整体医护水平。

五、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围绕肿瘤科、心内科、胸外科、普外科、呼吸科、产科、麻醉、重症、骨外科、儿科、病理、检验、医学影像、感染性疾病等基础专科加强建设,推广内镜介入等微创手术和MDT、中西医结合等新诊疗模式,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等方式不断提升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形成覆盖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专科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看病就医需求,持续提升县域内就诊率。力争建设省级重点专科9—11个,市级重点专科10—12个。

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优化临床医疗服务。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和优化诊疗行为。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以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重点监控药物等为重点,加强用药监测和合理用药考核。发展药学服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健全护理服务体系,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抓好护士人力资源配置、护理服务流程改进、分级护理原则落实、护理质量与安全,努力提升护理服务和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标准、更规范、更人性、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构建和完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县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严格落实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完善覆盖二级以上医院的合理用药监测系统,逐步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和医院感染监测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持续加强“平安医院”建设,持续提高医疗机构安全防范能力,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

七、优化医疗服务模式

推行预约诊疗和日间服务。医疗机构全面建立预约诊疗制度,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推动三级医院日间手术等服务模式常态化、制度化,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稳步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缩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术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为患者提供日间化疗、日间照射治疗等服务。

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建立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鼓励将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学科发展模式,促进专科协同发展,提升疾病综合诊治水平。鼓励医疗机构设置服务协调员,在患者诊疗过程中予以指导协助和跟踪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

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继续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救治中心等建设,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疾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与各中心形成网络,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完善一体化全过程服务。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为切入点推进基层医防协同,完善上下转诊标准,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1—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员,提升基层慢病诊疗、随访、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务能力。立足健康全过程,加强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干预,促进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形成“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的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闭环。

表2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等级创建工程

序号

机构名称

机构等级

2020年

2025年

1

仁寿县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三级甲等

2

仁寿县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

三级甲等

3

仁寿县妇幼保健院

二级甲等

三级甲等

4

仁寿县疾控中心

二级甲等

三级乙等

5

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乙等

二级甲等

6

仁寿县精神卫生保健院

二级未定等

二级甲等

7

仁寿运长医院

二级未定等

二级甲等

表3 医疗卫生机构重点专科创建工程

序号

机构名称

数量(个)

重点专科

省级

市级

1

仁寿县人民医院

12

5(肾病内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骨科、肝胆胰外科)

7(心血管内科、放射科、心胸外科、麻醉科、神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2

仁寿县中医医院

8

4(骨伤科、康复科、脑病科、心病科)

4(肛肠科、脾胃病科、肺病科、老年病科)

3

仁寿县妇幼保健院

3

2(产科、新生儿科)

1(儿科)

第四节 建设新时代中医药强县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以县中医医院和必威体育平台,必威体育app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县中医医院建设,提升核心专科,夯实支撑专科,打造优势专科,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中医科室建设。全县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71人、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94张。推进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促进中医馆提档升级。深化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建设,提升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技术能力。到2025年,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85%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规范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力争创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健全现代中医医院管理制度。加强中医医联体建设。

二、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

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发挥好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已防、病后防复”作用。加强县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设置或明确治未病科室,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未病服务能力。加强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推广妇女围绝经期、孕育调养、亚健康状态和青少年近视、脊柱侧弯、肥胖等中医药适宜技术。

强化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室建设,鼓励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推广中医优势病种康复方案和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探索开展中医家庭病床康复服务。鼓励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建立中医医院、社区康复机构帮扶和双向转诊机制。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

三、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

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逐步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对医院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提升基层中医和西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中医药系统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

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加强古籍文献资源研读与利用。加快推进活态传承,支持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授业,加强中医临床特色疗法、绝招绝技的传承和临床经验交流,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传承创新作用。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及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培训,推进中医药人才储备。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加强中医循证能力建设。

五、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切实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推进中医药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推广中医药的理念、知识和方法,提升城乡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开展中医大讲堂、健康文化知识大赛等群众性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进乡村社区、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建设,将中医药文化送到群众身边。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开展中医药文化讲座和实践活动。

专栏3 新时代中医药强县建设项目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10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促进中医馆提档升级;深化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建设。到2025年,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85%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规范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县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和康复科建设。

发展中医药文化: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推进中医药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开展中医大讲堂、健康文化知识大赛等群众性活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建设。

第五节 夯实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一、调整基层机构布局

统筹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结合乡村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全县形成“县强、乡活、村稳”的卫生健康新格局。每个建制乡镇设置1个乡镇卫生院,整合辖区内非建制乡镇卫生院;1个行政村设置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

二、发展壮大医疗卫生次中心

进一步增强富加、汪洋、禾加、文宫、钟祥、彰加、龙正等7个乡镇卫生院医疗承载能力,作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构建农村地区30分钟重点疾病救治服务圈。强化综合医疗服务水平,支持开展二、三级手术,承担片区较为复杂疾病的诊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2021年,富加、汪洋2个次中心建成投用,启动禾加、文宫、钟祥、彰加、龙正等5个次中心项目建设工作;2022年,富加、汪洋分别启动“二甲”“二乙”医院创建;力争到2025年,禾加、文宫、钟祥、彰加、龙正次中心服务能力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水平,做到复杂疾病不出片区。

建强富加镇卫生院。加快推进新院区建设,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改善基础医疗设施,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以完善构架、整合资源、彰显特色、强化优势为导向,加强学科建设,将骨科、妇产科、康复科打造成全县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专科;加大对消化内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麻醉科、检验科等投入力度,分步申请市级以上重点专科。强化人员培训学习,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不少于3项。编制学科人才梯队发展规划,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培养30名院内各专业业务骨干,培养在本地乃至全区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3—5名。

建强汪洋镇卫生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设施设备条件,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综合性乡镇卫生院,争创仁寿县第三人民医院和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强化优势特色,建设骨科、普外科等二级学科,启动重症医学科建设。大力开展微创手术、骨科手术,2—3年内成熟开展腹部肿瘤、泌尿系统、胸科手术。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与建设,把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作为当前三大人才建设任务,大力引进医疗人员及培训医疗人才,在2—3年内将全院医护人员轮训一遍。

建强禾加镇卫生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全国满意乡镇卫生院”建设成果。整合院内资源,注重彰显特色、强化优势,重点打造外科、康复科、妇产科,完善普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骨科、康复科、传染病区设置,加快建设成区域内腔镜中心、手术中心。增添先进仪器设备,充分发挥CT、动态DR、多功能彩超、远程动态心电监测等设备功能,提升检查、检验质量。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HAS项目,强化心内科医疗技术发展,增强病员就医体验感、满意度。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做好重点人才选拔,加强学科人才储备。加强人员教育和培训,坚持内训与外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临床进修相结合,普修、专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多种形式,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外出进修深造。3—5年内,培养30名专业业务骨干,培养在片区乃至全县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3—5名。

建强文宫镇卫生院。推进医院整体迁建,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完善二级科目设置。培养品牌意识,树立名牌科室,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医科、慢病科、公共卫生科,积极发展外科、内科、妇科、康复科等。发展专科护理,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分步骤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手术室护理等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护士培训。加快人才培养,做好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自修学习,遴选优秀中青年临床人才进行重点培养,5年内培养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30—50名。

建强钟祥中心卫生院。加快推进医院整体迁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设置相关科室,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发展内科、外科、老年病科、中医科、康复理疗科。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务,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依托建设仁寿县老年病医院,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建成县域医养结合中心。

建强彰加镇卫生院。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辐射周边近10万人口的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中心。根据医疗业务需要,合理配置医疗设备,配备电子肠镜、腹腔镜、膀胱镜、免疫发光、C臂机、MRI、透析科等诊疗设备。完善临床科室设置,设置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分泌科、骨科、肛肠科、泌尿外科等二级科室。建设特色专科专病,神经内科、腔镜外科打造为市级特色科室,消化内科、肛肠科打造为县级特色科室,中医科打造为县级示范科室,形成小儿美容切口痛气、精致包环切2个专病特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0人,其中临床医生本科学历达到90%以上,护理大专达到90%以上。引进第一学历本科生不少于10人,中级职称达到50%以上,副高职称达15%以上。

建强龙正镇卫生院。加快推进医院整体迁建,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增强就医体验感。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完善二级科目设置,根据医疗业务需要,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做强做大优势科室,在3年内将口腔科建设成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理念,将中医适宜技术渗透到各个科室,进一步拓展外科、内科、妇科、康复科业务范围。逐步完善专科护理人员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争取5年内培养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20名,培养片区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5—10名。

三、调整优化“多点”

做优25个乡镇卫生院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建设,保障辖区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做到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街道)。结合仁寿县城市发展规划,重新选址,并合理布局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衡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四、规范建设村卫生室

筑牢村级医疗卫生网底,做实25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所有建制村卫生室100%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负责辖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慢病随访等基本公共卫生职责。采用“乡聘村用、购买服务、公益岗位”等方式,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到2023年,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达到50%以上。

五、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

深化“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高全科服务水平,强化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2025年底前,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原则上应达到国家推荐标准,12个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能力、急诊急救能力、住院服务能力、中医药和康复服务能力、检验检查服务能力。优化服务方式,合理设置门(急)诊布局,完善出(入)院服务流程,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和随访。落实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健康管理,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相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业务管理,不断提升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完善综合管理,严格落实相关规章制度。

六、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

与“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有机衔接,鼓励达到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社区医院,到2025年,力争建成1个社区医院。进一步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资源配备,加强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提档升级。提高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服务,鼓励结合群众需求建设特色科室。加强住院病房建设,合理设置床位,主要以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为主。提高中医药服务和医疗康复能力,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广泛推广和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群众提供中医特色服务。加强医疗质量建设,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机构内部管理,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强化传染病防控能力,提高健康管理水平。

七、开展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建设

鼓励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医院创建单位优先开展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建设工作。到2025年底,富加、汪洋、禾加至少建设2个临床特色科室,文宫、钟祥、彰加、龙正等4个医疗卫生次中心至少建设1个临床特色科室,其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申报。

表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级创建工程

序号

机构名称

机构等级

2020年

2025年

1

富加中心卫生院

二级乙等

二级甲等

2

汪洋镇卫生院

一级甲等

二级乙等

第六节 全周期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一、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全面落实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落实育儿假、产休假。推广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和优生咨询指导“一站式”服务,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全员人口库,加强人口监测信息数据分析与利用。关心关爱女孩,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继续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关怀政策。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双岗”联系人制度,实现双岗”联系人、家庭医生签约、优先便利医疗服务“三个全覆盖”。

二、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建立完善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服务供给体系,强化对托育服务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增强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到2025年,全县建设1个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12个普惠托育机构,全县总托位数达到4200个。做好对家庭和相应社区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增加家庭科学育儿能力。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及应用,符合条件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建成标准化母婴设施。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按照职责加强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咨询服务和监督检查,预防控制传染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保障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三、维护保障妇女儿童健康

优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以县妇幼保健院为主体,综合性医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上下联动、管理规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妇幼健康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妇产科、儿科医疗保健服务资源,加快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重救治能力。加强县妇幼保健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健康人才培养。

强化母婴安全保障和出生缺陷防治。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计划,巩固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制度、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制度、危急重症救治制度、死亡个案报告制度和约谈通报制度,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保障能力,提供优质的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确保孕产妇死亡率持续稳中有降。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全面推进落实健康教育、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患儿救治等全链条服务,强化先天性心脏病、听力障碍、苯丙酮尿症、地中海贫血等重点疾病防治,继续实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加强妇女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入开展妇女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围绕生育、节育、不育为群众提供科学备孕、避孕节育和不孕不育诊治等等生殖保健服务,探索开展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专科服务。加大妇女常见病防治力度,推进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防治,进一步提高筛查率和筛查质量。

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强化新生儿保健和高危儿管理,做好儿童健康管理和指导。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引导儿童科学均衡饮食。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创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推动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加强贫血、肥胖、视力不良、龋齿、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等重点健康问题筛查、诊断和干预,积极防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近视,强化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干预。

四、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

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0%,85%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加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建设,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

做好老年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康复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教育,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服务。开展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积极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实施失能预防项目,降低老年人失能发生率。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随访管理。

提供优质老年医疗和康复服务。推广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单病种模式向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加强老年人用药指导,建立老年慢性疾病长期处方制度。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

开展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服务。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依托护理院(站)、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增加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充实长期照护服务队伍。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者开展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根据医疗机构的功能和定位,推动相应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患者“充分知情、自愿选择”的原则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加快安宁疗护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

大力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进一步增加居家、社区、机构等医养结合服务供给,鼓励农村地区通过托管运营、毗邻建设、签约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医养资源共享。开展医养结合示范创建活动,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引进医疗机构,推进医养融合发展。

五、维护必威体育平台,必威体育app重点人群健康

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推进健康企业建设,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加强重点人群职业健康促进,显著提升职业病等防治知识普及率。强化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加强源头防控,深化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强化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实施分类救治救助,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

做好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过渡期政策,保持现有健康扶贫政策基本稳定,健全脱贫人口因病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健康帮扶机制。落实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病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并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加强相关部门衔接,积极争取中央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项目,持续推进脱贫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达标提质建设,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

维护残疾人健康。大力推进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及自闭症等五类残疾为重点的0—6岁儿童残疾筛查,建立完善筛查、诊断、康复、救助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在开展孕前和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等防控,心理保健指导等工作时,做好残疾预防工作,针对遗传、疾病、药物等致残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者降低致残风险,加强临床早期康复介入,减少残疾的发生。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工作,推动实施全面的眼健康。继续做好防聋治聋工作,提升耳与听力健康水平。

专栏4 生命全周期健康保障项目

优生优育和普惠托育服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基本避孕服务;人口监测;托育人才培训;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

妇女儿童健康:妇幼卫生监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干预;“两癌”筛查;增补叶酸;地中海贫血防治;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基层产科医师培训;出生缺陷医师培训。

职业病防治:职业病监测;尘肺病患者健康管理;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

老年健康促进:老年医学科、社区老年医疗护理站建设;老年专科医师培训;医养结合、安宁疗护人才培训;老年健康照护师培训;老年人失能(智)预防干预。

残疾人健康维护:0—6岁儿童残疾筛查;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建设;防盲治盲;防聋治聋。

第七节 做优做强做大健康产业

一、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以需求引导医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把握产业技术进步方向,瞄准市场重大需求,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制剂、化学药物和医疗器械。以科伦药业、联友医药、双陆医疗器械等企业为依托,推进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

二、大力发展社会办医

支持优质社会办医扩容。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短缺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健康服务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民营医院跨区域举办全科医疗、专科医疗、中医药、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机构,实现品牌化、集团化发展。引导促进第三方独立设置机构发展。鼓励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医师全职或兼职举办诊所。鼓励社会办医等级创建,推进重点专科建设。

发展优质健康管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增加规范化的健康管理供给,重点增加高危人群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服务。在签约提供基本服务包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探索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筹资或合作渠道。

三、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

积极培育中药材优良品种,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加快中医药及相关衍生品研制和应用,加强中药传统饮片的传承与发展。大力支持中医药保健食品、养生食品(药膳)等中医药健康衍生品发展。鼓励中医药技术、人才、资本、实验室等多要素、多样化合作,推广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在二级以上医院建设或明确以药膳为主的营养膳食科。扶持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质量检测、服务认证、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四、推进多元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康养产业。探索发展中医保健、护理康复、临终关怀、健康咨询、数字医疗等健康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康养产业,推动医疗康养产业创新发展。以黑龙滩风景区、李家沟水库、二峨山、五龙山等为重点,大力开发全产业链森林康养旅游服务产品,打造以健康养老养生为主的高端健康服务体验中心。

发展丰富健康旅游产品。依托仁寿自然、人文、生态、区位等特色资源和重要旅游目的地,以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和休闲疗养机构等为载体,重点开发高端医疗、特色专科、中医保健、康复疗养、医养结合、休闲养生等,打造一批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健康旅游路线和特色产品。积极打造黑龙滩国际湖泊休闲度假示范旅游区域特色产品,将县城区域、黑龙滩景区建设成为景城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发展的旅游康养度假目的地。

第八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一、建设国家卫生县城

持续推进卫生创建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城镇社会卫生综合治理,巩固和发展卫生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环境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宜居环境,建成国家卫生县,省级卫生村达70%以上。

二、加快健康细胞建设

根据县域内乡镇和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培育一批健康细胞建设特色样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社会健康环境改善、健康服务优化、健康教育普及和健康行为养成,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下沉,筑牢健康仁寿建设的微观基础。加快健康细胞建设,建设健康镇1个、健康村(社区)20个、健康单位(企业)20个、健康学校10个、健康家庭270个。

三、改善公共卫生环境

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提高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完善公共卫生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整体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强化薄弱环节卫生管理,推进农贸市场合理布局和标准化建设。推行县域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建立完善农村保洁机制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建立病媒生物密度定期发布制度,积极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防制为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强化病媒消杀队伍建设,提升病媒生物防制能力。逐步建立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状况评价。

四、创新社会动员机制

充分利用爱国卫生月等各类活动,加大健康生活方式科普力度,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强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融合,将爱国卫生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群众动员机制。

五、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建立健全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场所建设,建设一批健康教育特色基地。开展健康促进县建设。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充分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二级以上医院中健康促进医院比例达到30%以上。把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小学普遍开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

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引导群众养成“三减三健”、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倡导树立珍惜食物的意识和均衡、适量的饮食习惯。倡导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培养科学喂养行为。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戒烟服务。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实施特殊人群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专栏5 爱国卫生运动项目

卫生城镇创建:建成国家卫生县,省级卫生村达70%以上。

健康细胞建设:建设健康镇1个、健康村(社区)20个、健康单位(企业)20个、健康学校10个、健康家庭270个。

健康教育与促进: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居民健康素养促进;烟草控制能力建设。

第九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按照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原则,加强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统筹管理。到2025年,在县域内分片区打造7个医疗中心,与辐射乡镇建立成紧密型医联体,构建县域内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联合体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加强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辖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全程连续健康服务。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衔接,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推进基层医防融合。完善和丰富电子健康档案服务内容,优化面向个人开放的服务渠道和交互方式,有效发挥在居民全流程健康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建立分级诊疗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相关疾病诊疗中的职责分工、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形成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加强优质专科资源对基层倾斜力度,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转诊机制,开通绿色通道,对上转患者优先接诊,并及时向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送诊疗信息。推动三级医院提高疑难危重症和复杂手术占比,缩短平均住院日。

充分发挥医保支付杠杆作用。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探索以慢性病和重点人群为切入点,推进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建立符合条件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一个总额付费、结余留用、超支不补”支付机制,促进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创新慢性疾病支付方式,实施慢性病、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及医养结合、家庭病床等按床日付费,促进急慢分治。完善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对下转患者不再重新计算起付线,对没有按照转诊程序就医的普通病、常见病患者合理降低报销比例。

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强化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推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健全筹资和补偿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改革。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优化公立医院内部治理结构,深化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各级各类工作人员所属专业职务职称、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医德医风为主要系数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制度。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成本消耗环节的流程管理,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

三、强化“三医联动”改革

落实各级政府深化医改主体责任,实行医疗、医保、医药由一位政府领导分管,实现“三医”联动、区域联动、部门协同和政策统筹,推动医改由单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实效性。

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统筹门诊和住院待遇政策衔接,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深化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将结核病、丙肝等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重大传染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纳入门诊特殊病种保障。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及应急保障机制,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疫情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完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结合点数法付费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体、多种非基本药物为补充的“1+X”用药模式,逐步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和60%。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全面落实国家、省级及省际区域联盟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引导医疗机构优先使用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落实集中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建立健全药品使用监测与临床综合评价工作机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提升药品短缺应对处置能力。

四、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制度

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协调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综合监管体系,增强综合监管合力。全面推行医疗废物、生活饮用水、游泳池水等在线监管。建立自查和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开展医疗机构、学校卫生自查,推广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执法。建立医疗卫生行业信用管理制度,逐步在医务人员、社会办医疗机构和部分公共场所开展信用评价,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持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传染病防控等重点领域监督执法,强化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巡查监督。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各类专项整治,逐步提高“双随机”抽查比例,加大部门联合“双随机”力度。开展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督察,推动工作责任落实。

第十节 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

一、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深化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支持公立医院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分配自主权,使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达到合理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贯彻执行《仁寿县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奖励基金计提比例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实施方案》,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水平。逐步探索实施“县聘乡用、乡管村用”,按规定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政策。开展“最美医者”“仁寿名医”“医教标兵”“优秀护士”等评选活动。着力打造和提升适宜卫生人才发展的最佳环境。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全面实施院级领导干部和骨干医务人员培训制度,县级医疗机构侧重培养省、市级重点专科骨干人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侧重培养全科、临床和中医等紧缺专业骨干人才。到2025年,所有新进医疗卫生岗位的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骨干专科医师分批分类进行专业化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卫生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五年内业务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

做强干部能力提升。围绕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考察、交流研讨等方式开展培训,每年至少培训30人次。结合各单位工作需要,对现有的干部队伍进行优化,选拔、交流、配备一批领导干部。实施年轻干部“一线培优”工程,建立健全后备管理人才信息库,着力培养符合好干部标准、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

做实卫生人才培训。对现有卫生人才的存量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邀请省级学科带头人通过对口帮扶、现场教学、讲座授课、疑难病例分析等“传帮带”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学术人才、骨干医师、青年创新型卫生技术人才,每年参培人数不低于6000人次。选拔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骨干分期、分批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培训医疗业务技术和公共卫生技能,每年进修人数不低于50名,逐步扩大和提高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规范和现有成熟诊疗技术在基层的普及率和覆盖面。到2025年,力争研究生、本科生、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人数分别达到150、1500、90、600人;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数分别达2800、3200人,确保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数达到规定标准。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做好卫生人才增量工作。坚持每年组织开展公开招聘和高层次、紧缺人才考核招聘,合理设置人才引进招聘条件,优化招聘方式,创新管理模式,积极为县级医疗机构引进重点专科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多渠道灵活引进儿科、精神科、老年医学、检验、影像、麻醉、临床医学、中医学等急需紧缺人才。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培养一批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全科类、临床医学类和中医类等急需医疗卫生人才。每年引进编内人员60—100名(其中中医药人员不低于引进总数的20%)医、药、护、技类专业技术人员。

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的紧缺临床医学、中医学等急需的全日制专科医学生,公立医院引进的取得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全日制临床医学本科生,公立、民营医院对引进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或取得副高级职称的临床医学专业人员以及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或取得正高级职称的临床医学专业人员,分类落实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优秀人才扎根仁寿。

专栏6 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项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县级医院儿科医生转岗培训;康复科医师、麻醉科医师、临床药师培训;县乡村卫生人才能力提升。

第十一节 强化卫生健康信息联通

一、完善“智慧医疗”信息平台

推进仁寿县“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全员人口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基础资源数据库四大核心数据库,惠民、慧医、慧政三大类主题应用,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两个体系,全面整合利用现有卫生信息系统资源,建立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信息平台,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建设仁寿县整体医疗卫生专网,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全县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体系。

二、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加快“互联网+医疗”发展。支持医疗联合体运用互联网技术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拓展医疗服务空间,深化互联网诊疗服务,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互通、业务协同,提升医院服务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建成互联网医院和3星智慧医院。

优化“互联网+”签约服务。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开展网上签约服务,全面对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逐步融入更广泛的健康数据,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改善群众签约服务感受。

创新“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医疗健康智能设备的移动医疗示范,实现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与评估、疾病预警、慢病筛查、主动干预。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手段,预测疾病流行趋势,加强对传染病等疾病的智能监测,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三、保障卫生健康数据信息安全

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健康医疗数据保密规定,贯彻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建立完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制度,严格管理患者信息、用户资料等。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智能医疗设备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应用服务的网络安全防护,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隐患排查、监测和预警。

专栏7 信息化建设项目

信息化建设工程:仁寿县“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全员人口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基础资源数据库四大核心数据库建设;惠民、慧医、慧政三大类主题应用建设;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互联网+”医疗健康: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建成互联网医院和3星智慧医院。

第十二节 推进重大项目工程建设

项目建设是卫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十四五”期间,通过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实施33项卫生健康项目,进一步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表5 重点项目计划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1

仁寿县疾病防治快速检验中心建设项目

总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主要包括样品受理、检测信息中心及应急物资储备中心、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寄生虫病(血吸虫病)实验室、结核病、病毒、细菌检测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疾病防治能力提升培训中心等实验室装修。

2

仁寿县禾加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规划设置床位240张,新建业务用房15000㎡,新建门急诊、医技住院综合大楼13770㎡、感染楼600㎡、污水管理用房及生活垃圾和医疗废弃物暂存房115㎡、液氧机房40㎡、地下设备用房475㎡,完善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

3

仁寿县老年病医院建设项目

规划设置床位300张,新建业务用房24000㎡,新建门诊、医技住院大楼18590㎡、隔离门诊430㎡、行政后勤综合保障楼2900㎡、公共卫生科1340㎡、配电房425㎡、门卫室加消防控制室及预检分诊130㎡、污水处理及垃圾暂存房及必威体育平台,必威体育app100㎡、地下消防水泵房85㎡,完善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

4

仁寿县二峨山医院(传染病医院)建设项目

规划设置床位260张,总建筑面积27800㎡,新建门急诊部住院楼18698.35㎡、行政办公楼2372.25㎡、传染病区3684.94㎡、公共卫生1311.3㎡、发电机房424.14㎡、室外停车棚1009.47㎡、预检分诊及必威体育平台,必威体育app业务用房214.92㎡,完善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

5

仁寿县始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项目拟占地40亩,规划设置床位200张,建筑面积22000㎡其中:门、急诊部4400㎡,住院部8800㎡,医技科室4400㎡,保障系统:2200㎡,行后管理、院内生活2200㎡及附属设备设施。

6

仁寿县彰加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规划设置床位240张,新建业务用房19200㎡,新建门急诊、住院综合大楼14995.29㎡、发热门诊642.39㎡、行政及公共卫生楼1628.17㎡、病员职工食堂345.44㎡、垃圾暂存及污水处理站117.76㎡、浆洗及消毒供应中心698.36㎡、门卫室53.96㎡,液氧机房40.96㎡,地下不计容建筑677.67㎡,完善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

7

仁寿县龙正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拟占地面积40亩,规划设置床位200张,建筑面积22000㎡,其中:门、急诊部4400㎡,住院部8800㎡,医技科室4400㎡,保障系统2200㎡,行后管理、院内生活2200㎡及附属设备设施。

8

仁寿县禄加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拟占地面积40亩,规划设置床位200张,建筑面积22000㎡,其中:门、急诊部4400㎡,住院部8800㎡,医技科室4400㎡,保障系统2200㎡,行后管理、院内生活2200㎡及附属设备设施。

9

仁寿县普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占地20亩,规划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新建门诊楼、医技楼、住院大楼、公共卫生楼等,完善附属设备设施购置(含医疗设备、弱电及信息化系统)。

10

仁寿县怀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占地20亩,规划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新建门诊楼、医技楼、住院大楼、公共卫生楼等,完善附属设备设施购置(含医疗设备、弱电及信息化系统)。

11

仁寿县康养中心建设项目

拟选址仁寿县城北,占地80亩,建设养老公寓、老年人体检中心、综合性医院等,完善附属设备设施购置(含医疗设备、弱电及信息化系统)。

12

仁寿县永久性方舱医院

改造一个永久性方舱医院,设置500个隔离间。

13

仁寿县中医药产业基地

种植养殖基地及科研教学基地建设。规划建筑3000平方米,新建科研教学楼、产业科技园等。

14

仁寿县卫生学校建设项目

办学规模约8000人,其中在校生5000人,在外实习生3000人。项目建设总面积约20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实训楼、教育辅助设施及市政配套工程等。

15

仁寿县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规划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设置床位数300张,其中重症监护30张,负压病房30间,购置相关设备。

16

仁寿县基层医疗改扩建建设项目

对仁寿县15个现有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对259个村卫生室进行改造并完善附属配套设施设备购置。

17

仁寿县社区卫生院提标扩能建设项目

对现有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改扩建并完善附属配套设备设施购置,在5个社区卫生院下设社区服务站并配置相应设施设备。

18

仁寿县人民医院提标扩能建设项目

改造第一住院大楼32186.15平方米,建设五大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急救中心、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儿童和新生儿急救中心)8000平方米;采购医疗设备设施采购和信息化建设等必威体育平台,必威体育app附属设施。

19

仁寿县人民医院第二住院楼及科研教学楼建设项目

新建业务用房76000平方米,其中:第二住院大楼46000平方米,设置床位数450床;科研教学大楼30000平方米,含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全科医生规培基地20000平方米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10000平方米,完善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

20

仁寿县中医医院区域康复中心建设项目

拟占地50亩,建设面积4万平方米,新建康复门诊治疗及康复技术培训楼、康复病人住院楼,完善设备设施采购和弱电信息化建设等附属设施。

21

仁寿县中医医院中医药教学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拟占地30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新建培训楼、住宿楼及学生食堂和附属设施,以及与教学有关仪器设备、信息化建设等。

22

县中医医院设备采购项目

购置高端CT、彩超、DR等医疗设备设施共计7703台(件)。

23

新冠肺炎亚定点医院建设项目

对县中医医院新院区住院大楼进行改造,设置救治床位1000张,其中监护床位100张。购置病房基本设施和新冠肺炎亚定点医院所需医疗物资设备。

24

仁寿县中医医院第二住院楼建设项目

拟选址仁寿县新区医院院址内,占地15亩,设置床位600张,规划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新建住院楼、医技楼、行政保障楼等,完善附属配套设备设施购置(含医疗设备、弱电及信息化系统)。

25

仁寿县中医医院发热门诊及留观室建设项目

新建独立发热门诊和留观室1300平方米,医疗设备设施采购和信息化建设,完善配套附属设施。

26

县妇幼保健院设备采购项目

采购MRI、移动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73台(件)医疗设备。

27

县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及留观室建设项目

新建独立发热门诊和留观室1300平方米,医疗设备设施采购和信息化建设,完善配套附属设施。

28

仁寿县精神卫生保健院提标扩能建设项目

改造第一住院大楼12000平方米,新建第二住院大楼12000平方米,设置床位数500床;采购医疗设备设施采购和信息化建设等必威体育平台,必威体育app附属设施。

29

仁寿县智慧医疗建设项目

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建设;互联互通医院创建;智慧社区医院创建;智慧乡镇卫生院建设;远程医疗系统;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等。

30

仁寿县人民医院智慧医院项目

智慧病房、智慧门诊、智慧管理、五大急救中心(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新生儿\危重儿童)信息化建设、第二机房建设、第二住院楼信息化建设、智能楼宇建设、六大中心(影像、检验、血透、消毒供应、信息、体检)信息化建设、HRP系统升级、EMR系统升级、HIS系统升级、集成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建设、CDR临床数据中心

31

仁寿县中医医院智慧医院项目

智能医疗、医学影像智能识别、医疗机器人、智能健康管理、智能导诊,VR医疗智能应用项目,物联网智慧医院。

32

仁寿县妇幼保健院智慧医院项目

智能医疗、医学影像智能识别、医疗机器人、智能健康管理、智能导诊,VR医疗智能应用项目,物联网智慧医院。

33

县第二人民医院、县第三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

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信息化建设,含HIS、LIS、PACS、EMRS、HRP等系统升级和改造。

第四章 组织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构建保障健康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做到发展理念中充分体现健康优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指标、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健康需求,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健康发展需要。将主要健康指标、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纳入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疾病。

第二节 健全投入机制

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状况和实现健康目标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在疾病前期因素干预、重点人群健康促进和重点疾病防治等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强化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全面加强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责任,落实对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第三节 加强法治建设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权责清单制度,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贯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坚决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法治工作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单位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扎实推进“法律七进”。完善集中学法制度,加强对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

第四节 动员各方参与

充分调动个人和家庭的积极性,将卫生健康纳入基层网格化治理,引导群众主动落实健康主体责任、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调动各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民健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以及必威体育平台,必威体育app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相关行业学会、协会等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向公众提供多样化的健康科普、疾病预防保健等服务。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第五节 注重宣传引导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全面推进健康仁寿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强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增强全社会对健康工作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仁寿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宣传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宣传队伍能力。加强卫生健康文化建设,营造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良好社会环境。加强舆情收集分析,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第六节 强化监测评价

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和必威体育平台,必威体育app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建立上下级规划衔接机制。做好重点任务分解,将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统筹健康仁寿建设相关监测评价,建立健全规划监测评价机制,科学制定监测评估方案,对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中期、末期评估,及时发现并统筹研究实施中的重要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