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热词”读懂中央一号文件

发布时间:2022-03-21 仁寿县农业农村局
分享:

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一号文件。《意见》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乡村振兴”第二次写入标题

从历年一号文件标题来看,今年的一号文件第二次将乡村振兴写入文件标题。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8年1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首次将乡村振兴写入一号文件标题;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今年是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的最后一年,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落实新理念,破解农业农村发展新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初步健全,为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筑牢保障基石。

二、守住“两条底线”保稳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一)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端牢中国饭碗

从当前国内外形势来看,新冠疫情、极端天气、地缘政治事件等加剧了全球粮食供给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粮食安则天下安”,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对此,文件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下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扩种大豆和油料,取得可考核的成效,确保大豆和油料播种面积扩大2200万亩以上;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

彭清华书记莅临仁寿调研指导春耕备耕和扩种大豆等工作时,明确指出“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是今年‘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多次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重大战略性问题”。端牢饭碗要从稳产量、调结构、保耕地三方面入手,一是粮食安全要共担责任,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抓紧春耕备耕,加强春季田管,促进弱苗转壮,努力追回产量;二是下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多油并举、多途并进,分区域有序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水改旱”扩种大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扩种油菜,确保大豆和油料扩种取得可考核的成效;三是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把耕地保护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抓好黑土地保护,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真正做到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二)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有效衔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置条件,乡村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今年,是5年衔接过渡期的第二个年头,部分脱贫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特别是在受到外部冲击时,脱贫群众的应对能力有限,因灾、因病、因疫、因意外等返贫致贫风险严重威胁着脱贫成果。对此文件提出:要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继续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要推进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加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开展政策效果评估。

市委书记、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胡元坤在2022年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按照共同富裕的要求,重点做好全市低收入群体的日常监测,落实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一户一人返贫。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首先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稳固持续;其次要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优化、完善、创新帮扶政策和机制,拓展多渠道增收方式,重点是加大产业、就业、创业等持续帮扶力度,多途径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三、围绕“县域”促发展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县域”是“十四五”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高频词”,今年一号文件13次提到了“县域”二字,在县域产业发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更细更深的要求。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指出,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重点是做好“三个着力”,一是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着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三是着力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县域是发展的方向,融合是发展的方式,增收是发展的目的。

(一)大力发展县域产业。加快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发挥各类产业园区、企业的带动作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搭建县乡村三级生产要素流通平台,科学布局,宜县则县、宜乡则乡、宜村则村,建设县域商业体系,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

(二)充分稳定县域就业。产业连着就业、就业连着民生。县域产业发展,助推技术进步、人才回流、资金下乡,县域就业环境得到优化,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机会增多,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能有效缓解老人、儿童、妇女等留守群体的生活难题,能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空心村”等社会难题。

四、坚持“为农民”搞建设

“民以居为安”,农村要留得住人,乡村必须美起来、农民必须富起来,让农民在农村有舞台、在家乡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答记者问时提出“乡村建设一定要照顾农民的感受,体现他们的需求,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乡村建设不能搞大拆大建、不能搞门面工程、“不得强迫农民上楼”,要弄清“为谁而建”。对此,文件提出: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文件同时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

乡村建设要坚持“为农民”的工作理念,围绕农民需求、尊重农民意愿,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工作方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为农民办事、给乡亲造福,让农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地 址:仁寿县文林街道文林路1段380号   邮政编码:620599

联系电话:028-36201212

主办单位:仁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仁寿县政府信息中心

协办单位:各镇乡(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级各单位、部门

网站标识码:5114210002.  蜀ICP备08008128号  川公网安备 51142102511484号